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机械育人 > 正文 机械育人
    “服务社会 乡阳而生”——机械工程学院开展暑假“社会服务践行团”社会实践活动
      日期:2025-08-04

    这个暑期,我院大学生实践团队以“走进基层,服务群众”为主题,深入乡村与社区,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。从为老人送去生活物资到参与村支部事务讨论,从在养老院普及知识到倾听基层心声,每一段经历都让我们在付出中成长,在实践中读懂责任。这场充满温度的实践,不仅是一次服务之旅,更是一堂深刻的“社会必修课”。

    实践的第一站,“服务社会 乡阳而生”实践团队来到了建昌县吕杖子村,为困难的残疾人送去大米、食用油、面粉等生活物资,还为他们干一些农活。

    58岁的马大爷行动不便,志愿者们帮他把米面搬进屋,又顺手打扫了院子;马大爷执意要给志愿者们搬凳子、切西瓜,他指着屋里的旧电视说:“这电视有时候没信号,你们知道咋调不?”志愿者们调试了十多分钟,终于帮他恢复了信号。看着屏幕里清晰的画面,马大爷笑得像个孩子:“这下能好好看新闻了!”其实我们都明白,这些大米、油面或许算不上贵重,但当他抚摸着包装袋时,感受到的是被惦记的温暖此次走访,不仅完成了物资捐赠,更收获了“共情”的能力。原来帮助他人,不仅要“送什么”,更要“懂什么”——老人缺的可能不是一袋米,而是有人听他们说说话;需要的或许不是物资,而是知道“有人在乎自己”。这份认知,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来得真切。

    实践的第二天,“服务社会 乡阳而生”实践团队参加了吕杖子村的支部会议。村支部的会议室不大,墙上贴满了“乡村振兴规划图”和“村民意见箱”反馈清单,长条桌上摆着搪瓷杯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泥土的气息。参会的有村干部、老党员和村民代表,大家围坐在一起,讨论的都是“接地气”的事:村头的小桥需要加固、村中道路坑洼需要重修等。

    会议由村支书马书记主持,他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,却句句实在:“欢迎同学们的到来,很开心像你们这么一群优秀的大学生能够来我们这种小地方,今天不说空话,就给大家讲一讲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”,等他讲完,大家就直言问题、共商对策,气氛十分热烈。并且,志愿者们把走访时收集的“自来水问题”“电视信号问题”反馈给村支部,当天下午就看到村干部带着维修人员挨家排查。那一刻,大家懂了“群众利益无小事”的分量——基层干部的每一句话、每一个决定,都连着村民的柴米油盐、喜怒哀乐。

    这场会议,跳出了书本里的“乡村治理”概念,看到了真实的基层工作: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,只有解决问题的执着;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,只有俯下身子的倾听。这种“求真务实”的精神,值得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学习。

    实践的第三站,“服务社会 乡阳而生”实践团队来到了建昌县的西河社区,帮助他们发普法宣传册,让更多的人参与普法宣传、法律援助行动,走进社区普及法律知识;聚焦金融反诈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,用专业视角助力平安社区建设,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角落。

    实践的最后一站,“服务社会 乡阳而生”实践团队来到了建昌县的如家老年公寓,到了那里,同学们分工协作:有的逐字逐句给视力不好的老人念报纸;有的帮老人擦窗户、整理床头柜,把散乱的物品归置整齐;还有的推着轮椅上的老人在院子里晒太阳,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。

    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结束了,清点“成果”时,“服务社会 乡阳而生”实践团队成员们列了一张清单:为残疾人送去生活物资,反馈并推动解决了村民难题,在西河社区发放200份普法宣传册,在如家老年公寓陪伴30多位老人聊天,但比这些更珍贵的,是内心的成长。

    对同学们而言,收获更显珍贵:从与老人沟通中学会了共情,从村支部会议中读懂了责任,从服务细节中明白“小事见初心”。大家深刻认识到,大学生不应只局限于校园,更要走进社会,用所学所长服务他人,在实践中成长为有担当的青年。这场实践证明,基层是最好的课堂,服务是最实的成长。未来,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,继续践行青年使命,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光彩!

    下一篇:银杏花开 青衿逐光”——机械工程学院开展暑假“乡村振兴促进团”社会实践活动

请升级浏览器版本

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。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。